
麻黄
【中药名称】麻黄
【中药别名】狗骨、卑相、龙沙、卑盐、木麻黄、麻黄草、西麻黄、木贼麻黄、川麻黄、麻黄绒、草麻黄、中麻黄。
【药材来源】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、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。
【中药类别】辛温解表药。
【性味归经】辛、微苦,温。归肺、膀胱经。
【功效作用】发汗解表,宣肺平喘,利水消肿。治风寒感冒,胸闷喘咳,凤水浮肿。
【用法用量】煎服,2~10g。本品发汗解表宜生用;蜜麻黄偏于止咳平喘,多用于表证已解,气喘咳嗽;捣绒后作用较为缓和,小儿、老人及体虚者宜用麻黄绒。
【资料出处】2015年版《药典》、《神农本草经》等。
麻黄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

1风寒感冒
麻黄味辛发散,性温散寒,主入肺经,善于宣肺气、开腠理、透毛窍而发汗解表,发汗力强,为发汗解表之要药。
麻黄主治风寒外郁,腠理闭密无汗的外感风寒表实证,每与桂枝相须为用,以增强发汗散寒解表之力。
因麻黄兼有平喘之功,故对风寒表实而有喘逆咳嗽者,尤为适宜,如麻黄汤(《伤寒论》)。
2胸闷喘咳
麻黄辛散苦泄,温通宣畅,主入肺经,可外开皮毛之郁闭,以使肺气宣畅,内降上逆之气,以复肺司肃降之常,故善平喘,为治疗肺气壅遏所致喘咳胸闷的要药,并常辅以苦杏仁等止咳平喘药。
麻黄治疗寒痰停饮,咳嗽气喘,痰多清稀者,常配伍细辛、干姜、半夏等药,如小青龙汤(《伤寒论》)。
麻黄治疗风寒外束,肺气壅遏的喘咳实证,常配伍苦杏仁、甘草,如三拗汤(《和剂局方》)。
若肺热壅盛,高热喘急者,每与石膏、苦杏仁、甘草配用,以清肺平喘,如麻杏甘石汤(《伤寒论》)。
3风水浮肿
麻黄主人肺与膀胱经,上宣肺气、发汗解表,可使肌肤之水湿从毛窍外散,并通调水道、下输膀胱以下助利尿之力,故宜于风邪袭表,肺失宣降的水肿、小便不利兼有表证者,每与甘草同用,如甘草麻黄汤(《金匮要略》)。如再配伍生姜、白术等发汗解表、利水退肿药,则疗效更佳,如《金匮要略》越婢加术汤。
4取麻黄散寒通滞之功,也可用治风寒湿痹、阴疽痰核。
5安神丸
处方 :琥珀(如无,以茯神代之)半两、人参(去芦)半两、远志(去心)半两、天麻半两、花蛇肉(酒浸,去骨)半两、白附子(炮)半两、麻黄(去节)半两、羌活半两、大川乌头(炮,去皮肤)半两、蝉蜕(洗去土,并去白筋)半两、南木香(不见火)半两、真珠末半两、白僵蚕(直者,炒去丝)半两、全蝎(生姜汁炙)半两、朱砂2钱(别研)、金箔30片(别研)、银箔30片(别研)、麝香1钱(别研)
制法:上为细末,炼蜜为丸,如龙眼大,朱砂为衣。
用法:1丸作4服,用薄荷汤送下。
功效:镇心脏热,化痰涎,主小儿惊疾
摘录:(安神丸《魏氏家藏方》卷十)

6狂证夺命丹
处方:釜底墨1两、灶突墨1两、梁上倒挂尘1两、青子芩1两、小麦奴1两、寒水石1两、麻黄1两、川连1两5钱、雄精3钱、辰砂2钱、西牛黄1钱半,珍珠粉1钱。
制法:上药各为细末,炼蜜为丸,每重1钱、晒干蜡匮。
用法:每服1丸,精神将竭者,以人参、竹沥饮调下。寻常以新汲水1盏,研1丸放水中,令化尽服之。若病人欲饮水者与之,多饮为妙。须臾,当发寒战汗出,其狂即止。若服1时许不作汗,再服1丸,以汗出狂定为止。
功效:伤寒发狂,热结胸,口噤不能言,阳毒狂言不得汗,温热病狂妄不得汗,热毒壅闭,精神将竭者。
摘录:《重订通俗伤寒论》
7款花汤
处方:款花、五味子、麻黄、杏仁(去皮尖)、甘草各等分。
用法:水煎服。
功效:小儿久嗽。
摘录:《万氏家抄方》卷五
8贝母汤
处方:贝母(去心)3分、款冬花1两、麻黄(去根节)1两、杏仁(汤浸,去皮尖双仁,炒,研)1两、甘草(炙,锉)3分。
制法:上为粗末。
用法:每服3钱匕,水1盏,加生姜3片,煎至7分、去滓温服,不拘时候。
功效:伤风,暴得咳嗽。
摘录:《圣济总录》卷六十五
麻黄的注意项与用法禁忌
麻黄发汗、宣肺力强,凡表虚自汗、阴虚盗汗及肺肾虚喘者均当忌用麻黄。
麻黄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兴奋作用,并可使血压上升,故失眠及高血压患者慎用,运动员禁用麻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