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紫苏叶
【中药名称】紫苏叶
【中药别名】苏叶、香苏叶、赤苏叶、嫩紫苏叶、桂荏叶、尖紫苏叶、水苏叶、红苏叶、青苏叶。
【药材来源】紫苏叶为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 frutescens(L.)Brit.的干燥叶(或带嫩枝)。
【中药类别】辛温解表药。
【性味归经】辛,温。归肺、脾、胃经。
【功效作用】解表散寒,行气和胃。治风寒感冒,咳嗽呕恶,脾胃气滞,妊娠呕吐,鱼蟹中毒。
【用法用量】煎服,5~10g,不宜久煎。
【资料出处】2015年版《药典》、《名医别录》等。
紫苏叶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

1治风寒感冒,咳嗽呕恶
紫苏叶辛散性温,发汀解表散寒之力较为缓和,轻症可以单用,重症须与其他发散风寒药合用。
因紫苏叶外能解表散寒,内能行气宽中和胃,且略兼化痰止咳之功,故风寒表证而兼气滞,胸脘满闷、恶心呕逆,或咳嗽痰多者,较为适宜。治疗前者,常配伍香附、陈皮等药,如香苏散(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)方;治疗后者,每与苦杏仁、桔梗等药同用,如杏苏散(《温病条辨》)。
2治脾胃气滞,妊娠呕吐
紫苏叶味辛能行,能行气以宽中除胀,和胃止呕,兼有理气安胎之功,可用治中焦气机郁滞之胸脘胀满、恶心呕吐。
偏寒者,紫苏叶常与砂仁、丁香等温中止呕药同用;
偏热者,紫苏叶常与黄连、芦根等清胃止呕药同用。
若妊娠胎气上逆,胸闷呕吐,胎动不安者,紫苏叶常与砂仁、陈皮等理气安胎药配伍。
用治七情郁结,痰凝气滞之梅核气证,紫苏叶常与半夏、厚朴、茯苓等同用,如半夏厚朴汤(《金匮要略》)。
3治鱼蟹中毒
紫苏叶能解鱼蟹毒,对于进食鱼蟹中毒而致腹痛吐泻者,能和中解毒。可单用本品煎汤服,或配伍生姜、陈皮、广藿香等药。
4马兜铃散
处方:马兜铃半两,紫苏叶1两,桔梗半两(去芦头),人参半两(去芦头),桑根白皮2两(锉),甘草半两(炙微赤,锉),大腹皮1两(锉),贝母半两(煨微黄),陈橘皮1两(汤浸,去白瓤,焙),五味子2分。
制法:上为散。
用法:每服4钱,以水1中盏,加生姜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温服,不拘时候。
功效:妊娠胎气壅滞,咳嗽喘急。
摘录:《圣惠》卷七十四
5木香煮散
处方:紫苏叶、青橘皮(去白)、当归(洗、焙)、白芍药、乌药、白茯苓(去皮)、桔梗(去芦头)、半夏(汤洗七次,焙)、川芎、黄耆(蜜炙)、防风(洗,去芦头)、甘草(炙)、陈橘皮(去白)、枳壳(麸炒,去瓤)、大腹皮各30克。
制法:上药哎咀。
用法:每服15克,用水300毫升,生姜5片,大枣1枚,煎至150毫升,去滓,空腹时温服。
功效:治腹胁胀满,呕逆恶心。
摘录:《崔杨氏家藏方》卷五

6降气汤
处方:紫苏叶(去梗)四两,厚朴(去粗皮.姜汁制)、肉桂(去粗皮.不见火)、半夏(汤洗七次去滑)、川当归(去芦)、前胡(去芦.洗)、甘草,各三两;陈皮(去白)三两半。
炮制:上为俰咀。
用法:每服二钱至三钱,水一大盏,生姜三片,煎至七分,去滓,温服,不拘时候。
功效:治中不快,心腹胀满,阴阳壅滞,气不升降,胸膈噎塞,喘促短气,干哕烦满,咳嗽痰涎,口中无味,嗜卧减食,宿寒留饮,停积不消,胁下支结,常觉妨闷。专治脚气上冲,心腹坚满,肢体浮肿,有妨饮食。常服消痰饮,散滞气,进饮食。
摘录:《宋.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
7解肌宁嗽丸
处方:麻黄5两,前胡20两,菊花20两,黄芩20两,枳壳(炒)20两,桑叶10两,桔梗10两,橘皮10两,紫苏叶10两,贝母10两,生石膏16两,杏仁(去皮炒)8两,甘草5两。
制法:上为细末,炼蜜为丸,每丸重1钱。
用法:每服1丸,3岁以下儿酌减,日服2次,温开水送下。
功效:清热解表,止嗽化痰。主小儿感冒风寒,憎寒发热,咳嗽气促。
摘录:《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》
8救苦丹
处方:紫苏叶4两,羌活4两,川芎2两,生草1两,黄芩(酒炒)2两,防风2两,白芷2两,生地2两,北细辛1两,南苍术(炒)2两,陈皮2两,葛根4两,香附(炒)3两。
制法:上为细末,生姜汁打面糊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用法:每服3钱,葱汤送下。或做弹子大亦可。
功效:伤寒、感冒,头疼口渴,身热目胀,筋骨酸疼,一切风寒之症。
摘录:《集验良方》卷二
紫苏叶的注意项与用法禁忌
脾虚便溏、肺虚咳喘者,禁止使用紫苏叶。
温病及气弱表虚者,忌服紫苏叶。